• 90后原创作者社(90 Original Club)

    找回密码?
    查看: 6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辞运用要讲求语境效果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我还木有头衔QwQ

    冒险者排名:1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半饵鱼 未点靓 发表于 2013-8-28 21:03: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它的艺术运用就是要力求语言规范,要把话说得对、说得准确、说得明白。只有使用准确、明白、合乎规范的语言,才能表达得清楚、准确,才能让人理解。正如伊朗一位修辞学家昂苏尔·玛阿里在《卡布斯教诲录》中写道:“每讲一件事,要尽量讲得动听、得体,以便讲清楚问题。”(《东方文论选》P589页)但是,要准确迅速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人理解,更进一步地是要让人理解得迅速、理解得准确、理解得透彻,并且产生兴趣,产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考虑修辞中要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适合的语言环境,即语境。要选用适合语境的最佳语,首先了解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构成,然后选用最佳语,即用最得体的语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语境的构成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语境由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言语环境两部分构成。
        所谓宏观的社会环境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时代背景,它包括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社会制度、气候、时代思潮、人文状况等,这是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俗称“大语境”。本文所谈修辞中语境语的选用不指这个“大语境”,而指微观的言语环境。
        所谓微观的言语环境是指在特定的场合中在特定的话题制约下人们言语交际的环境,这是一个小的语言环境,俗称“小语境”。人们选用语言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总有一定的对象(听者或读者),总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语言的上下文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又总是和语言运用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心境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们构成了言语者活动的微观言语环境。构成微观言语环境的因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言语环境。它是指言语者的自身因素,即言语者的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它直接制约着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二是客观言语环境。它是指言语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它制约着言语者的言语活动是否得体。主、客观言语环境对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了修辞上的语境意义,如果在语境意义的前提下去精心组织语言,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在孔庆茂《钱钟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凡与钱先生有关的文章、书籍都找来阅读,越来越发现钱先生的魅力和伟大,自己的学习、生活似乎也‘一切向钱看了’。渐渐地,我便萌发了写《钱钟书传》的念头来。”在这里,句中的“一切向钱看”是特定语境下的仿拟,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钱钟书先生品格、学识的由衷敬佩和研究钱学的殚思竭虑,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个例句中也有客观的因素,“一切向钱看”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动态因素下仿拟出来的,借这个现成的带有流俗味的语句的谐音推陈出新地展现了不俗的意味与风格。这说明语言的选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特别是一些特定语句或语词的使用,更是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我们说话、写文章,为什么要选用适合语境得体的语言呢?这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我们说话、写文章其最终目的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清楚明白透彻,并且得体。我们通常谈的语境就是指语境意义上的“小语境”。
      二、语境的选用
        1.精练词义,选用最佳语言
        在语言运用上,我们一定要注意言语的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言语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心境等,理清词义,选用最佳语言。有些词语的含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在运用时就要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或者句子,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精当运用。如小学语文课文《鸬鹚》中有这样一段话:“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句中一个“抹”字就用得非常巧妙,是作者精心选用的词语,它说明鸬鹚下水很自然,对主人十分忠心,非常符合主人与鸬鹚之间的情境,而这种情境是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渐形成的。要是我们把它换成“赶”或者“轰”,情境就不同了,如果换成“赶”或者“轰”,说明鸬鹚捕鱼是的,表现不出鸬鹚忠实为主人捕鱼的特点及那种情境了。
        在修辞的运用中,只有适合于具体语境的言语,才能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形成沟通,产生呼应,引起共鸣,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鲁迅小说《祝福》中四婶先说了这样一句话:“祥林,你放着吧!”随后不久,四婶又说了一句:“你放着吧,祥林!”这两句的词语相同、结构相同,但是称呼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了解祥林当时具体情境,就能准确地理解到:前者带有祈使,劝阻的情态;后者带有责备、恼怒的情态。了解了当时的情境,就能准确地把握祥林的悲惨遭遇,产生呼应,引起共鸣。如周总理出访朝鲜,就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就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这两个比喻句子的选用,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中,就非常适合当时的情境,起到了非常好的修辞效果。
        2.运用辞格,精心组织语言
        为了使语言表达得含蓄、生动,有时我们可以使用某些修辞格,如反复、双关、比喻、反语等,精心地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如张学良与某团长有这样一段对话:
        张学良说:“你怕吗?”
        某团长说:“我怕。”
        张学良说:“你怕什么?”
        某团长答道:“我怕张副司令虎头蛇尾中途变卦。”
        在这里,我们只有联系当时的特定环境,才能准确地理解“怕”的含义,作者在这儿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格,一个“怕”字分别表达了“恐惧”和“担心”这两个不同的含义,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在这儿就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张学良和某团长之间的心理。
        有时,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偶尔故意地违背语言、词汇、语法的某些规律,竟然也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因为这语言适应了语境。
        如田汉《名优之死》中有这样一段话:
        杨大爷:(喝了一杯)不错,不错,正是这种酒。(再喝一杯),啊,凤,你不但聪明而且多情。
        刘芸仙:(学着)不但多情,而且是个大浑蛋。
        这里作者故意误用递进复句、反复的修辞格,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杨大爷有意奉承凤仙,刘芸仙乘机学着他的口吻加以讥讽,假如没有那种特定的语境,刘芸仙的话只能是语无伦次,根本谈不到有什么良好的修辞效果。
        3.认清对象,选用得体语言
        在语言的运用中,我们一定要认清对象,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心境、职业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在选用适当语境语时,如果不注意对象就会出现误解。我们平常所说的“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答非所问”、“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等,就是言语者在使用时没有认清对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弹琴要看听众”,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言语者要认清对象这个道理。如“您今年高寿?”如果是问一受人尊敬的长者,就非常得体,如果是问一个小孩,就几近笑话了。同样,“你几岁了?”如果是问小孩,很合适,如果是问长者,就显得很不礼貌,甚至容易引人反感。又如“盐”、“食盐”、“氯化钠”三个词语,虽然同指一个事物,却适用不同的语境。“盐”是典型的口语词,“食盐”适用于一般的书面语体,“氯化钠”则必须用在科技语体中。如果把口语“你去买点盐”说成“你去买点氯化钠”,那就要闹笑话。奶奶炒菜盐放多了,你说“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盐”就非常得体;要是换成“奶奶下次炒菜少放点氯化钠”就非常不得体,恐怕没学过化学的奶奶,就听不懂了。
      4.留心上下文,避免语言歧义
        言语的交际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情境以及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在运用语言时,我们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话语的含义,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如“丈夫是个生物学教授,搬家时让工人包装搬运他那一盒盒的教材——植物标本、化石及骨骼等。教授的妻子对工人叫道:‘请小心一点,那是我丈夫的骨头!’那工人立即停了下来,颤抖着声音问道:‘哪一个丈夫啊?’”文中“那是我丈夫的骨头!”,单独看来,她丈夫肯定死了,工人们正是这样误解的。但如果从上下文联系到她丈夫的职业就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她丈夫是一个生物学教授呀!
        又如“一个猎人一天什么也没打到,担心无法向太太交待,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猎人:有野鸡吗?我买一只。
        屠夫:今天没有野鸡,先生,就买只羊腿吧!又嫩又鲜。”
        猎人的目的是“买只野鸡,回去便于向妻子交待。”可屠夫不了解这个背景,不知猎人的目的,错误地理解为猎人要买肉吃,产生了歧义。我们试想一下:猎人打猎能打只羊腿带回家吗?
        语境的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显示在语言的上下文方面,我们只有了解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才能避免语言的歧义。
        5.了解文化背景,选用适当语境语
        我们知道,每种语言都有自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惯等,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文化上的差异就会导致语言理解上的差异,容易出现偏差,产生歧义。英国人喜欢用“狐狸”赞美妻子的贤惠聪明,而中国人却习惯于用“狐狸”比喻人的狡猾、*诈。这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如,汉族人见面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数“你吃过饭没有”这句话。实际这只是一句寒暄用语,相当于“你好”,表示亲热,是一个礼貌问候语。要是外国人听了,就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显然,这又是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Youarealuckydog”本意“你真是幸运儿”。如果把它翻译成汉语就会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英美,狗是人类的宠物、忠实的朋友,而汉语中的“狗”常被理解为爪牙帮凶,是令人厌恶害怕的畜生。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就能选择适合语境的语言。又如“对牛弹琴”,原始义是指有人对牛弹琴,牛听不懂,白费劲儿,如直译成为英语“toplaytheharptoacow”,就不对。因为国外有些养牛的在奶牛面前放音乐,使牛多产奶,上述翻译便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要使牛多产奶的增产措施,因此这个成语要准确地对译,应为“tocastpearlsbeforeswine”(把珍珠扔在猪的面前),猪不稀罕珍珠与牛听不懂音乐一样,都有白费劲儿的意思。这便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语境。
        综上所述,我们不论是说话,还是作文,都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语境语,只有选用了适当的语境语,运用语言的艺术技巧,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才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贴共有 4 人浏览过
    最近访问 头像模式 列表模式



    上一篇主题:古代谥号的解释
    下一篇主题:描写表情动作的词句

    获得 利欲熏心 一张

    卡片说明:半饵鱼 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宝箱,打开以后被宝箱怪一口咬死,复活花费 45 两 银子.

    卡片效果:损失 45 两 银子

    转播转播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追楼主0

    我还木有头衔QwQ

    冒险者排名:163

    露出半个身体的喵蛋懵懂兔叽

    弓箭手勋章 - 转职为弓箭手可以领取

    沙发
    两仪式 普通靓号 发表于 2013-8-28 23:00:55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资料 我是来拿沙发的

    获得 飞来横财 一张

    卡片说明:一个袋子砸在了 两仪式 头上,两仪式 赚了 32 两 银子.

    卡片效果:获得 32 两 银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申请友链|手机版|访问动态|90 Original Club ( 闽ICP备12015723号-2

    GMT+8, 2025-1-22 05:49 PM , Processed in 0.218736 second(s), 1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90YCS Template By SADGD

    © 2006-2013 Sadgd Inc.

    回顶部